今天是:
以评促建 以评促改 以评促管 以评促强

审核评估

审核评估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估认证 >> 审核评估 >> 正文

钟秉林:遵循规律平稳开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发布日期:2017-03-21    作者:     来源:     点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钟秉林

今年正式启动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对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大意义。审核评估突出“质量为本、分类评估、放权分权、保持常态”,涵盖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的各个环节,更加重视高校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等,强调“四个符合度”。考察方式及内容大体可以归纳为“听、看、核、查、访、谈、品、评”八个字。

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教育部于2013年12月发出通知,今年开始正式启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以下简称“审核评估”)工作。了解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宏观背景和重大调整,把握审核评估的内涵实质和考察方式,是普通高等学校做好审核评估工作、扎实推进内涵建设的重要基础。

一、开展本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大背景

明晰本轮本科教学评估宏观背景的变化,增强抓好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紧迫性和自觉性,是高等学校做好审核评估工作的重要前提。

1.高等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质量问题凸显,改革难度加大

上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入学机会已不再是社会稀缺资源。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一是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转化,“上好大学难”问题日益凸显,高等教育发展方式正在从以规模扩张和空间拓展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高等学校内涵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需要遵循教育规律,长期积累、厚积薄发,逐步提高教育质量,这与社会公众对于高质量高等教育的急切期待,以及部分学校、地方政府急功近利的教育绩效观形成了鲜明反差。二是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增多,不同群体利益诉求的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对教育问题的关注之广泛,抨击意见之尖锐、观点建议之多样、价值冲突之激烈,为其他领域所鲜见,这无疑会影响到教育改革的社会环境的优化。三是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领域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一项高等教育改革政策或举措的出台,往往涉及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相关教育领域,需要高等学校和中小学校系统改革。四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教育改革往往受到教育外部制度和社会环境的制约,教育政策的制定和改革举措的实施已远远超出了教育自身的范畴,需要社会其他领域协同改革。

教育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诸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制约,使得教育规律越来越复杂和隐蔽,教育决策的形成和改革探索的推进更为艰难。把握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大趋势,加强系统研究,深化综合改革,积极回应社会关切,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

2.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质量主体地位愈加突出

当前,政府正在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运用政策规划导向、经济杠杆调节、监督评估和信息服务等手段实施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扩大地方政府管理权限和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高等学校正在以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为重点,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调动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办学水平和效益。提高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家长、社会公众和举办者等利益相关者对此高度关注,新闻媒体和公共问责的重点也指向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质量建设的主体地位将进一步得到强化,教育质量、尤其是人才培养质量将越来越成为高校办学声誉的载体和生存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要应对教育体制改革带来的严峻挑战,坚持依法自主办学、自我约束,集中精力抓好内涵建设,主动接受政府和社会问责,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

3.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深入开展,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国外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机制主要有四种:以自我评估和同行评估为基础的质量认证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类似财务审计的院校审核模式,以英国为代表;以政府机构内设的评估组织为主导的政府评估模式,以法国为代表;以高校自检自评为重点的自我评估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尽管各个国家质量评估的机制不同、方式各异,但近年来相互借鉴和整合,呈现出共性的发展趋势。一是实行分类评估,充分尊重高校的多样化选择和目标定位;二是赋予高校以质量保障的主要权责,注重发挥专家优势,并吸收社会公众参与;三是通过外部质量评估来推动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发挥大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是重视考量高等教育的产出,注重对教育资源使用效益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五是凸显评估目标的多元化,评估既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社会各界知情权及相关利益的有效方式,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并在政府拨款中被有限参考。

以英国为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QAA)先后于2002年9月—2005年6月、2006年9月—2011年7月对英格兰、北爱尔兰的所有院校进行了两轮院校审计(Institutional Audit),其最显著的特点表现为工作重点不是直接审核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是审核院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我国高等学校要增强国际视野,借鉴国际经验,以外部评估为契机,不断提高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有效性,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

二、本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重大调整

本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在指导思想、制度设计、实施框架以及技术方法等方面都进行了相应调整,其基本特征可以用四个关键词加以概括:质量为本、分类评估、放权分权、保持常态。

坚持质量为本,引导高校内涵式发展。保证和不断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是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根本目的。通过教学评估,推动高校营造重视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的文化氛围,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等理论上十分清晰、而在实践中却容易被忽视的重要理念;引导高校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加强内涵建设,在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质量观和先进的教学观指导下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协调好人才培养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和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以达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毋庸置疑,这种价值取向既是实现大学本质功能的必然选择,也是缓解当前高等教育主要矛盾、拓展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社会公众愿望的客观需要。

实施分类评估,引导高校多样化发展。引导学校科学定位,是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重要导向。首先,调整评估方案。将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新建本科院校,全国约240所左右(包括民办本科院校,暂不含独立学院);第二类是参加过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高校,全国约600所左右。针对上述两类高校分别设计不同性质的评估方案,实施分类评估。具体而言,对第一类高校实施质量认证式评估(简称“合格评估”),对第二类高校实施质量审核式评估(简称“审核评估”)。其次,调整评估方式。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信息监控、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和学校整改相结合。第三,调整评价体系。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更加重视对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学生学习效果和内部质量保障有效性的评价。第四,调整评估结论。针对两种不同的评估类型分别给出认定性结论或公布质量审核报告。显然,这些重大调整有利于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分类指导;亦有利于高等学校自主发展,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探索放权分权,强化高校主体地位。强化高等学校质量建设和质量监控的主体地位,是本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制度性保证。在制度设计时确立了分类指导、分级管理的原则,调整并明确了不同评估主体的权力和职责。一是强化高等学校质量建设和质量保证的主体地位,促进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和大学制度的建设;二是完善中央和省级政府两级分工、各负其责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制度。教育部制定质量标准、评估政策和评估方案,统筹部署和监督评估工作,建设国家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负责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和部属大学审核评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省属高校本科教学评估规划,负责省属本科院校审核评估,统筹省属新建本科院校合格评估工作,管理省级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三是推进管评分离,由具备资质的教育评估机构具体实施相关评估,并发挥社会力量的咨询与监督作用。这些调整有利于中央政府转变职能,加强宏观调控,完善公共问责制和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有利于地方政府权职匹配,加强统筹管理,促进区域高等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亦有利于确立高校在评估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保持平和心态,保证工作常态。保持平和心态和工作常态是做好本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本轮本科教学评估针对上一轮评估存在的问题做出了重要调整,并就评估纪律、信息公开和评估监督等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高等学校在评建过程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保持平和的心态,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工作状态,把精力真正放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上去;教育行政部门要明晰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和宏观指导,完善专家委员会和专家组工作制度,健全听证制度和信息反馈制度,保证评估工作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逐步建立新闻发布制度、评估结果公示制度等,保证评估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

三、审核评估的基本依据和内涵实质

明晰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基本依据,把握审核评估的内涵实质,是高等学校做好审核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

1.审核评估的基本依据

审核评估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该方案由“审核评估实施办法”和“审核评估范围”两部分组成,前者全面描述了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及总体要求、对象及条件、范围及重点、组织与管理、程序与任务、纪律与监督,是学校自评自建和专家组进校考察的主要依据;后者涵盖了审核评估的项目、要素和要点,以定性描术为主,是学校自评自建和专家组进校考察的重要指南。

审核评估范围设计为三个层次,即审核项目、审核要素和审核要点,涵盖了人才培养和质量保障的各个环节。第一层次包含6个审核项目,即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另外还有1个自选特色项目,学校可以自行选择作为补充项目;第二层次包含24个审核要素,体现了对6个审核项目的目标要求;第三层次包含64个审核要点,是对24个审核要素的具体阐释。根据国际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国内高校改革发展实际,在设计审核项目以及审核要素和要点时,更加重视高校教学资源使用效益、学生学习效果和人才培养成效、内部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的有效性等方面的审核。

2.审核评估的内涵实质

对审核评估项目以及审核要素和要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将审核评估的内涵实质归纳为“四个符合度”。第一,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符合度。即审核学校确定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合度,可以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合度,可以从办学定位、培养目标、教学中心地位、政策措施等相关审核要素和要点中得以体现。第二,资源条件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度。即审核学校人力资源和教学资源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度,可以从师资队伍数量结构与水平、教学经费与教学设施、专业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社会资源、学生指导与服务、校风学风等相关审核要素和要点中得以体现。第三,质量保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度。即审核学校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对监控人才培养过程的有效度,可以从质量监控与保证体系建设、教学管理队伍、教学改革、质量改进等相关审核要素和要点中得以体现。第四,培养效果与培养目标之间的符合度。即审核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效果的满意度,可以从学习效果、学生发展、招生与就业、社会评价等相关审核要素和要点中得以体现。

审核评估方案的设计思想体现了三个重要导向:引导高等学校更新教育观念,坚持以学生为本,集中精力抓好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引导高等学校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特色、形成优势;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强化高校质量建设和监控的主体地位,激发高校人才培养成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应该强调指出,在对审核评估方案进行解读时,要克服传统的思维定势,即谈及评估就要有由量化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审核评估的目的是引导学校依据自己的办学定位,设定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质量标准,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培养符合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审核的重点是学校通过什么样的质量保障体系来实现自己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程度如何,即审核高校内部质量保障机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以及为达到质量标准而采取的改革建设举措、政策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效果。学校要提供基于数据和事实的证据,证明人才培养各个环节目标的实现情况及其与学校所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的吻合程度。显然,这种开放性的设计为学校诠释自己的教育教学内涵和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留下了充足的空间,避免了学校之间的盲目攀比,同时也对学校的自我审核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审核评估的程序与考察方式

熟悉审核评估的程序与过程,了解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实地考察的方式和内容,是高等学校做好审核评估工作的重要基础。

1.审核评估的程序与主要环节

审核评估过程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进校考察、评估报告审议发布、学校整改等几个主要环节:

学校自评。参评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方案”,深入研究审核评估项目的内涵,明晰各个审核要素和要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结合上一轮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整改情况和学校改革发展的实际进行统筹规划,加强改革建设,开展自我审核。按要求填报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准备评建工作材料,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

专家进校考察。实施审核评估的机构对学校提供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审核评估专家在审阅参评学校《自评报告》及《教学状态数据分析报告》的基础上,进校进行实地考察,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做出评价,进行意见反馈,并在离校后形成《审核评估报告》。

专家委员会审议。实施审核评估的机构按年度将参评学校审核评估情况形成总结报告,报送相关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专家委员会对各校审核评估情况进行审议,发布参评学校的审核评估报告。

学校整改。学校对专家反馈会上的专家意见和建议进行及时整理分析,在接到专家审核评估报告后,根据专家组审核意见,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整改方案,部署落实整改任务,并形成整改工作报告,报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2.专家进校考察方式及内容

专家进校实地考察的内容丰富、方式多样,而且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考察技术方法主要包括深度访谈、听课看课、考察走访、文卷审阅、问题诊断、沟通交流等。根据经验,考察方式及内容大体上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听:听取有关工作汇报,以及不同类型的课程等;看:视察校容校貌、教学条件及生活设施、学生课内外活动等;核:审核学校提供的有关信息和统计数据的完备性和可靠性;查:查阅学校提供的有关教学档案、支撑材料、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访:走访院系和职能部门、校内外教学实习实践基地、毕业生用人单位等;谈:对有关教师和管理人员进行尝试访谈,召开不同专题、不同对象的座谈会等;品:感受、品味学校的传统,校风学风、育人氛围和校园文化等;评:评价学校的教学状态和教学效果,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等。

应该指出,在实际考察过程中,一种技术方法(如深度访谈)往往用于考察多个审核要素或要点;而一个审核要素或要点(如学风建设)也往往需要通过多种技术方法进行考察。参评学校应根据不同考察方式和技术方法的特点,为专家顺利开展工作提供支撑材料和工作条件。另一方面,与上一轮评估不同,专家组进校考察时并不是按审核项目进行分组和分工,而是强调专家个人的全面考察和独立判断,这对参评学校的迎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根据先后参加本科教学评估的课题研究和审核评估试点工作,对审核评估有些切身的感受,归纳如下:

抓住重点,重在建设。审核评估强调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信息监控,学校自评、专家进校实地考察与学校整改相结合,专家进校实地考察是审核评估的重要环节之一,但远非全部。参评学校要适应这种变化,做好教师干部的观念转变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调动师生员工积极性,将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学校的教学改革与建设上。

基于证据,写好报告。自评报告是学校自我审核评估工作水平的体现,更是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水平与质量的浓缩。在撰写自评时,要重视以基于事实和数据的证据作为支撑,紧密围绕四个“符合度”,准确而清晰地表述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客观而丰富地展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力戒空话套话和“八股”文风。

心态平和,保持常态。在迎评促建过程中,参评学校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评估方针,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反之,压力过大,心态失衡、功利性过强,则容易导致盲目攀比、形式主义、违规公关或弄虚作假等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和审核评估初衷的现象产生。

接待从简,宣传适度。在审核评估专家进校实地考察期间,参评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相关规定进行接待,以方便专家工作为度;对审核评估和专家进校实地考察的校内宣传要围绕审核评估目标和专家的业务工作进行,以突出主题为宜。

认真整改,注重实效。在审核评估专家离校后,参评学校要认真梳理专家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在接到专家审核评估报告后,根据审核意见,及时制定整改方案,落实各项整改举措和措施,尤其是要加强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并将整改方案和阶段性整改成效及时总结上报。我们相信,在参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本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一定能够顺利开展,并达到预期效果。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6期